提到家居卖场,给人感觉具有“统一灵魂”的卖场好像极其少见(少见到几乎见不到)。我们所常见的家居卖场,不管其装修得如何豪华气派,影响力多大,不过是“家居菜市场”“家居码头”或“家居集散地”,或者就是“家居乡场”——若干卖家居的人,守着固定的摊位,天天在这里“摆场”,然后周末、或逢年过节搞促销活动吸引人来“赶场”。 在这样的情形下,一个家居卖场是否兴旺,取决于若干摊位(铺面)的生意。
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增长,带动了家居生意的走高。任何一地的家居市场,生意都十分火爆。并不存在哪个家居市场运作得好,哪个市场运作得差。很多人概念中的好与坏,并非市场运作的好与坏,而是看其商家店面装修的档次。一些规模大、管理强势的市场,借机威压了很多品牌,出现“斯德哥尔摩效应”,其管理人员也大都气势逼人,目空市场。
在很多地区,有一些从来不做宣传推广、很长时间连市场许可证都办不下来的家居市场,一度也是顾客盈门,生意兴隆,其铺面十分紧俏,可谓一铺难求,偶有一间铺面转让出来,转让费都高达数十万,而且受让者竞争激烈,要花大本钱向市场管理人员私下“勾兑”才能得手。这说明什么?过去的家居市场,不需要什么有水平的运作;假如很赚钱,那并不是运作得好,而是和山西那些搞煤炭的土豪一样的原因。那些山西土豪,现在怎么样呢?
所以,过去的家居卖场几乎都过着天堂一般的日子,坐等收租金(而且想怎样涨价就怎样涨价,你不干就滚,你的铺面早就有人虎视眈眈),就可以活得悠哉悠哉。如果再在商家的广告费中捞一笔,那简直美得无法形容,“倍儿爽”。
遗憾的是,今天,美好的日子似乎正在离开我们,远离我们。今年以来,很多家居商家已经感到生意明显冷秋,这给“寄生”在商家身上的很多卖场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:如果市场继续加速清冷,一些入驻商家无法经营下去,商铺再不如过去那样紧俏,而且这样的日子还不一定有好转的迹象,未来该怎么办?
显然,面对当前的销售渠道多样化,互联网不断冲击实体店,价格透明化等的一系列现实问题。卖场需要改变生存模式,由“寄生”模式转为“共生”模式。市场与商家的关系不再像过去那样关联度不高,而要生死与共。
那么,面对这样的情形,卖场应该怎么应对呢?
|